災難新聞對孩子的影響
於二月十日晚港鐵列車發生縱火案導致19人受傷,事件讓人為之痛心,隨着大量媒體報道,社交網絡廣泛傳播,大家會於短時間內接收大量新聞資訊,猶如親歷其境,難免情緒受到牽動,而身邊的孩子可能被這些創傷性的新聞故事,在不知不覺間產生緊張和焦慮的情緒。
很多時災難和災害,如飛機墜毀、恐怖襲擊、地震和火災等的密集媒體報道,可以引發許多人強烈的情緒反應,對災難媒體報道最敏感的,是年幼的孩子,特別是學前期的孩子,清楚知道自己看到什麼,並受看到的畫面所干擾,於是會擔心同樣事情發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他們卻無法瞭解災難事件只是個別和獨立的意外。
澳洲國立大學精神病學與成癮醫學部的拉斐爾教授(Beverley Raphael)說,密集式災難報道對任何人都是一種傷害,尤其是對孩子們。它讓孩子們一次又一次看到災難,不斷展示人受到傷害,而不是人與人之間互助、人的勇氣和力量這些正能量。還有一些證據表明,與照片和廣播報道相比,視像特別令人不安,也讓孩子心靈更為不安,因為影像更容易長期留在他們的腦海,產生不安的反應,如緊張、擔心、失落、難以入睡或肚痛等。
身為父母保護兒童免遭過度媒體報道衝擊雖然重要,但不應讓孩子完全不看災難報道的方式來保護孩子,反之這是一個生命教育及社會教育的機會,讓父母和孩子們分享對災難的人或事物的憂慮,以及發生後如何面對。父母透過說話瞭解孩子的感情,也可以幫助孩子們建立對情緒的瞭解,假如遇有災難事件的報導時,家長可以試用運用以下方法幫助孩子面對:
(1)家長留意自身對報導的感受、行為或表情,會否令孩子感覺到自己的焦慮和不安,家長可坦白告訴孩子有關的情緒感受,利用深呼吸、做運動等方式讓自己的情緒平伏,孩子自自然然亦會模仿。
(2)適當選擇觀看災難相關媒體報道的時間和次數
(3)觀看報導時,家長可刻意指出災難或意外一般為個別事件,讓孩子明白自己的生活環境,仍然是相對安全的。
(3)引導孩子集中留意事件中市民互相扶持、救護人員救援情況,從中與孩子分享愛人助人的生命教育。
(4)孩子在報導後有正面的想法或有助平伏自己情緒的方式,家長應即時讚賞及送孩子一個擁抱。
大爆炸、大地震或暴力恐怖襲擊等災難事件的新聞報道,讓很多人痛心,隨着大量媒體報道,尤其是猶如親歷其境的視頻,通過社交網絡廣泛傳播,這些創傷性的新聞故事,特別會讓孩子們感到緊張和焦慮。
澳大利亞心理學會資深心理學家蘇西.伯克博士(Dr. Susie Burke)說,災難和災害,如飛機墜毀、恐怖襲擊、洪水和地震等的密集媒體報道,可以引發許多人強烈的情緒反應。
不間斷報道令孩子不安
她說,對災難媒體報道最敏感的,是年幼的孩子,特別是學前兒童,可能會擔心同樣事情發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
「幼兒或更小的孩子,可能不會知道自己在看什麼。可是年齡稍長的孩子,足夠清楚知道自己看到什麼,並受看到的畫面所干擾。他們卻無法瞭解,災難事件只是個別和獨立的意外。」她說。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精神病學與成癮醫學部的拉斐爾教授(Beverley Raphael)說,有證據表明,過度暴露於災難相關的新聞報道,會讓孩子產生急性應激症狀(編按:Acute Stress Reaction,香港一般譯為急性壓力反應)。這亦是為什麼世界衛生組織甚至建議兒童不要看這樣的報道。
「我們知道,滾動式災難報道對任何人都是一種傷害,尤其是對孩子們。它讓孩子們一次又一次看到災難,不斷展示人受到傷害,而不是人與人之間互助、人的勇氣和力量這些正能量。」拉斐爾教授說。
還有一些證據表明,與平面媒體照片和音頻廣播報道相比,視頻錄像特別令人不安,也讓孩子心靈更為不安,因為影像更容易長期留在他們的腦海。
在中國,由於傳統媒體控制和社交媒體泛濫,對官方信息的不信任和謠言的盛行,這種情況更為複雜。父母學會如何幫助孩子們面對災難新聞報道,尤為重要。
守不住的秘密
雖然保護兒童免遭過度媒體報道衝擊很重要,但拉斐爾說,父母不應該以讓孩子完全不看災難報道的方式,來保護孩子免受災難事件衝擊。
「在這個年代,保守秘密已經不可能,當你試圖掩蓋災難,災難會變得更可怕,或更讓孩子好奇,所以父母解釋到底發生了甚麼並安慰孩子,真的很重要。」他說。
孩子們很可能從大人對話、同學溝通或媒體的不間斷報道,便知道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伯克博士說,父母最好能解釋發生了什麼事,幫助孩子們更瞭解它,並在孩子表現出擔心或焦慮時安慰他們。
有價值的對話與活動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會因為看到災難事件感到心煩意亂,而不是受到直接經歷災難的創傷。
伯克指出,這未必是壞事,因為這使兒童和他們的照顧者,有機會進行一次困難但有價值的對話。
「這是一個機會,讓父母和孩子們談談對失去所愛的人或事物的擔心,以及發生後如何面對傷心。要讓孩子知道,可以害怕、可以哭、可以和父母談論他們的心痛。」她說。
父母通過說話瞭解孩子的感情,也可以幫助孩子們建立對情緒的瞭解。「你可以和孩子們一起,給難過和其他相關情緒起一些名字,這些都是有價值的談話。」
最新的美國暑期檔電影 Inside Out(港譯〈玩轉腦朋友〉,台譯〈腦筋急轉彎〉,中譯〈頭腦特工隊〉)便有助孩子們認識自己的情緒。該片將歡樂、憂傷、憤怒、恐懼和噁心五大情緒,變成五個人腦裏的小小人,幫助孩子瞭解如何面對情緒和心理變化。強烈建議和孩子們一起看,作為情緒管理的基礎課。
五、最重要的是,父母本身也要照顧、管理好自己情緒,保持鎮定和有正能量。幫助孩子應對災難新聞報道小貼士
一、限制兒童和青年人觀看災難相關媒體報道的時間和次數;
二、要陪孩子看媒體的災難報道,這樣可以跟他們談他們的恐懼,並回答他們任何問題;
三、如果孩子因為媒體災難報道而傷心,可以和孩子玩遊戲、看其他電視電影、到戶外活動等,讓孩子盡快從災難報道中走出來;
四、提醒孩子有很多很好的事情發生,而這些往往不會成為新聞;
孩子面對天災時有什麼反應?
天災如地震、海嘯等均會令任何年齡的孩子感到惶恐不安。電視、報紙上所刊登的災情影象、公眾對事件和受害者的悲憤情緒亦為孩子的生活和情緒帶來壓力和傷害。 孩子經常受父母或照顧者的情緒反應影響;若您對地震感到哀傷、困惑或苦惱,孩子亦感同身受。同時由於不認知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孩子對它們自然會感到不安。這些反應不單源於情緒,同時亦發展自理性、政治及靈性上。他們或會問:為什麼會發生?怎樣發生?為什麼我們不能前往幫忙?為什麼上帝讓那些兒童受苦? 災難對不同人帶來各種影響,對孩子的影響亦或即時或深遠,亦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而有所改變。同時,如孩子曾經歷父母離異或家人離逝,他們面對災害的不安 情緒亦會較強烈。因此,父母、老師及照顧者極需協助孩子體認所見所聞的災情。
孩子都較理想化,他們構想世上萬物及眾生皆美好。自然災害卻 挑戰他們對世界的完美想法。孩子會旨望父母能坦誠解說原因,故此,父母必需提供符合年齡及發展的資訊,以免孩子過早接觸過多世界的黑暗面。避免接觸電視及 報章刊載的災難圖片,因為反覆觀看這些資訊會更難讓孩子明白和面對此次災禍。
由於每位孩子面對困難和不安的反應各異,父母和老師或感難於釐清反應與災難的關係。以下是普遍孩子的反應:
– 失落、無助、麻木或緊張
– 難以入睡或集中思想
– 頭痛和胃痛
– 擔憂家人安全受威脅(關心火災和車禍)
– 對未來表悲觀(「計劃來作甚?生命是不公平的。」
男女孩的反應亦通常有異:
男孩:
– 長久方能復原
– 表現憤怒,出現暴力和激烈行為
女孩:
– 較傷感
– 能說出感受
– 多發問
– 常回想災難情況
不同年齡的兒童反應亦各有不同,以下是按年齡列出孩子將出現的反應,父母及老師宜多加留意。
三歲以下的孩子
嬰 幼兒對父母的情緒和生活模式十分敏感,當父母受壓、傷感或沮喪時,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亦能感應得到。孩子在懂走路和說話前,只能通過行為,於進食、睡覺及上 廁所時表現出來。他們或會沒胃口、難於入睡,甚至因父母極度困擾下令他們能力倒退,如突然不懂如廁而需要使用尿片、依賴奶樽等。少於三歲的孩子常發惡夢和 害怕與父母分開,這些不安會隨著家庭面對的壓力而增加。幼兒有簡單的世界觀,他們難理解人為何死去而其他人顯得束手無策。他們亦不明白死亡的永久性,因此 聽到死難者的故事時都令他們感困惑。
四至七歲的孩子
這 年齡的孩子較能明白事件發生的過程,但仍會錯誤理解。他們不明白死者已矣,會假想死者奇蹟地復活。他們會將電視新聞的災難影象看作成在電影或卡通裡面一 樣。雖然如此,他們明白父母及老師為事件哀傷和擔憂,只是這些情緒會為他們帶來困擾。為嘗試了解事件經過,他們會問:「我是否安全?你是否安全?我喜歡的 人亦是否安全?」「為什麼會發生?」他們甚至將災難事件重演在想像遊戲中,亦會談及死亡和災難。父母不宜反應過敏,應坦率地就他們的年齡和發展階段回答問 題,不宜觀看令人不安的影象
給家長的貼士
三歲以下的孩子
– 維持日常生活運作
– 忌用不洽當和委婉的描述,如指死亡是「睡著了」或「去了遙遠的地方」
– 多抱孩子,提供更多的保護,讓他們感覺與家人一起的安全和被愛
– 電視的災難片段令他們難以入睡。在臨睡前父母宜多花時間陪伴,如玩安靜的遊戲、說故事,以提供安全感。在他們發惡夢時指出那夢境非真實,保證與家人便能安全。
– 分離焦慮普遍出現於幼年,亦多顯現於此時段。多陪伴孩子,避免不必要的分離時間。若有必要短暫離開他們時,解釋你往何處和做什麼。擔保你將回來,且亦確實做到。
– 若恐懼源於不真實和不合理的思想,嘗試與他們談及感覺和想法。
– 信任孩子面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保持正面態度,確保他們安全,且死亡多發生在老年時。
– 維持日常生活運作
– 幼童對死亡和災難有簡單的概念。有時候他們會於遊戲中演譯電視新聞上所看到的災難影象。應接納孩子的反應,引導他們在過程中說出感受。協助他們分辨遊戲與 現實,同時於當中發掘正面部分(如當他扮地震毁壞房屋時,父母加入扮演救援隊伍正前來救助,亦將有人獲救)。
– 這階段的孩子尚未掌握時間和死亡的觀念。他們會懷疑死者會站起來重生。誠實地告訴孩子死去的人不會回來,但我們多於老年時才離逝。我們依然會記念逝者,同時繼續生活。重要的是,父母與其他親屬依舊是孩子的中心。
– 鼓勵孩子多發問,亦細心聆聽;若你不知如何回答,亦宜坦白告知且一起尋求答案。此階段的孩子未能說出感覺,故多鼓勵他從遊戲、繪畫及故事中表達情緒。
– 與他們分享你的情緒
– 減少接觸媒體,特別是以負面及誇張手法報導的。避免逼真的圖像和影片。不要觀看不真實及迷信的電視片集和故事,那只會引起不安。
– 觀看新聞中有關天災的報導會令孩子不安,他們害怕對生活的一切失去控制權。讓孩子掌控生活小事,如自己穿衣、選擇食物、故事和遊戲。亦向他解釋人能保護自己,同時可分享救人自救的故事。
– 任何環境的提示亦會引起孩子對災難的情緒。解釋已發生的災難與眼前現實的分別。
災難事件可能給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
爆炸事件屬於突發事件,孩子對於突如其來的事件是沒有任何心理建設和準備的,其創傷程度尤為嚴重。孩子會因為突然地失去親人和朋友,遭受到重大的打擊。由於事件發生突然,已經災後的救援匆忙又混亂,有的孩子目擊了整個過程之後,家長並沒有及時告訴孩子具體發生了什麼,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狀況如何,因此孩子會因沒有及時收到通知缺乏了解實情而感到非常困惑,有些孩子會開始胡思亂想,這種不確定性同時加深了事件本身對孩子的打擊和刺激。
另外,由於事件的嚴重性,所有人都會感到恐慌和錯愕,當然包括成年人。因此,孩子會因為周圍在家長的恐慌和擔憂中,也變得格外害怕起來。家長是孩子安全感的主要來源,如果此時家長也缺乏安全感,孩子自然而然會感到害怕,覺得受到傷害,讓孩子在不安中度過災後的生活。
除了災難本身,災後的各類報道也會對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孩子會因為電視和網絡上不斷回放的相關視頻圖片而感到恐懼,尤其是兒童,他們或許並不能有效地分辨出事態的嚴重,有些年齡小的小朋友甚至會認為這件事就發生在自己身邊很近的地方,從而感到格外得不知所措和惶恐。對於青少年,話題的傳播和討論也會造成孩子的疑惑,他們容易對有些不準確的信息和謠言信以為真。對於有親人朋友在此次事件中遇難或者受傷的孩子來說,身邊同學和老師非故意地議論會給他們的心靈造成無形的打擊。另外,一些孩子的恐懼並不會在表面上體現出來,他們的創傷症狀有可能展現在拒絕談論災難,持續詢問相關新聞和死亡數據,重複做噩夢,感到唿吸困難或時常覺得空氣有問題。
如何做到最好地疏導孩子對於事件的負面情緒?
減少孩子對災後現場的正面接觸,包括相關圖片,視頻和音頻,減少這些信息反覆出現在孩子的視線中;
如果孩子已經接觸到這類信息,儘量跟他們解釋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不要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和恐慌;
時刻關注孩子有什麼樣的生理反應,如有異常狀況及時就醫諮詢,做心理疏導;
家長自己要儘量做到鎮定和積極,要記住自己的情緒很容易影響到孩子,讓孩子從你們的正面情緒中感到安慰;
家長儘量不要使用極負面的詞語描述此事件,儘量減少使用「死亡」,「傷亡」等一系列絕對消極的詞語;
如有孩子失去親人和朋友,需有其他家長及時陪伴和溝通,孩子在失去親人之後的孤獨感和無錯感,是創傷形成的根本原因;
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探討災後人們團結互助、堅強、積極樂觀等正面的事情,引導孩子看到這些災難背後的好的一面,在孩子心中種下一些積極的種子。
正面積極地幫助孩子一起面對爆炸事件
和成年人比起來,孩子們由於生理機能和心理機制都還沒有發育完全,成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尚在建立之中,因而在自然災難中更容易遭受到身體傷害,無法保護自己,無法理解發生的災難,也更難應對災難後的社會生活環境的變化。儘管有部分孩子不容易從災難帶來的喪失、悲痛和改變中恢復過來,進而發展成適應不良、應激障礙、人格缺陷甚至是精神疾患,但令人欣慰的是,大多數孩子都能在外界的支持下通過自我心理能量達到自我修復。我們能做的,便是通過學校教育、家庭扶持以及專業的心理援助以激發兒童內在的心理能量,幫助他們邁過這片人生的荊棘。
面對孩子的悲傷情緒,我們能做的就是傾聽、理解和支持。成人在災後往往忙於各種生活事務而無暇顧及孩子的心理需要,或是認為孩子年齡太小什麼都不懂而不願意和孩子分享和討論災難帶來的喪失和改變。但實際上,孩子和成年人一樣,需要向他人傾訴以宣洩自己的悲傷,需要獲得他人的理解以達到情感的共鳴,需要他人的支持以獲取力量繼續成長。
我們或許不能改變災難本身給我們帶來的負面情緒和悲痛,但我們能做到的是如果讓此事件和後續報道對下一代心理活動的負面影響做到最小化,做到積極但真實的面對事件以及相關報道,關注孩子變化的心理活動,及時跟進討論和諮詢,在此次經歷中更加相互了解和相互理解,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長。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與影響,事實上,孩子正以自身的發展能力和經驗,去感受並反應他所承受的強大壓力和傷害。爸媽細心地陪伴與守護,才能引導孩子克服以下的困境,把害怕與擔憂說出來,重新建立面對周遭的信心。
注意力與學習興趣的改變
面對事故,有些孩子在學習上會顯得更不容易專心,變得不喜歡原來感興趣的活動,甚至在他們的遊戲互動的內容裡,出現與災難相關的情節或扮演……
您可以這麼做
爸媽要協助孩子儘早恢復有秩序的日常生活,如:正常的用餐、睡眠、上課、遊戲等,讓孩子先透過規律節奏,感受到「不變」的安全感。若孩子對原本進行的活動失去興致,可轉換其他活動,靜態的如:講故事、畫畫、玩黏土、扮演、陪孩子談談事件的感受;動態的如:做體操、跑跑跳跳,鬆懈緊繃的身體與情緒,紓解之後才有能力回復活力與專注。此外,觀察孩子在遊戲中出現的相關情境,也有助於瞭解孩子對事件的看法與理解,並適時表達安慰或回答孩子的疑惑。
災難的記憶揮之不去
由於孩子已經能記得自己身邊所發生或人們所訴說形容的情境,使得災難過後某些不想要的、特定的受創影像及記憶揮之不去,也害怕災難會不斷地發生。
您可以這麼做
3~6歲的孩子逐漸能夠理解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所發生的事件,也發展出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概念,記憶力也增強;但孩子還未能全面地理解事件的原委和因果關係,因此會加深對災難的害怕。
面對揮之不去的受創記憶,安全的保證是爸媽首先要提供的。保護孩子不重複受到強烈的視覺侵襲(如媒體上的特寫畫面),可降低負面記憶的增強。透過圖畫書或討論,可讓孩子瞭解災難雖可怕,但人類努力地不斷克服災難,學會保護自己的方法。請孩子參與整理一個防災急救包或幫忙簡單的環境整理,可讓他從具體行動中得到安定。
過度的焦慮不安
經歷重大災難,孩子會變得十分敏感,像是聽到救護車聲音就很緊張、窗戶稍有搖動就臉色發白,這些反應都傳達了孩子的焦慮與恐懼。
您可以這麼做
3~6歲的孩子已經逐漸分化出更為細微、複雜的情緒,像是驕傲、愧疚等深層的感受,同時有覺察自我以及他人感受的能力。而能力的增進,使孩子對外在的訊息可能變得比較敏感。透過家人的擁抱、拍撫,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害怕,我會陪著你。」進而分享自己的感受、說明周遭的動靜,如:沒事了,已經救出來了;播放一些輕柔的音樂,說說溫暖的故事,也會有幫助。
異常的退縮、靜默
處於極度不安的狀況下,有些孩子反而表現得特別沉默或退縮,不哭不鬧,卻也變得難以與人親近。
您可以這麼做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學習控制情緒,因此他們會嘗試告訴自己用「忍耐」的方式,來面對心裡不舒服的感覺;但不說話或特別安靜並不表示懂事或未受傷害。在引導時需讓孩子知道,現在不想說沒關係,但如果想說,或是哭一哭會覺得比較舒服,可以到爸媽懷裡發洩一下。如果孩子只想抱著心愛的玩偶、和玩偶說話,就讓他獨處吧!重要的是向孩子強調,只要他需要找人談談或共處,隨時都會有人支持他。
有些孩子願意用畫畫的方式發洩,或表達對人、事、物的懷念,這時,提供一些紙筆將是最好的支持。
出現難以管教的狀況
有些孩子無法面對壓力過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時,他們就會顯得煩躁不安,更加反抗、不聽話,出現激烈的行為。
您可以這麼做
3~6歲孩子的挫折忍受度還是有限,當他們無法承受時,會採取較為激烈的方式反應。如果孩子出現激烈的反抗行為或無法控制情緒,可先帶離當下的情境,到安靜的地方讓他發洩和喘息;盡量避免責備、動怒,此刻孩子需要的是安全的保證與舒壓。
大人忙著處理自己的事情時,若也能讓孩子做一些活動或家務,孩子會因為有明確的引導及參與而降低煩躁不安。爸媽也要留意自己是否較緊張、易怒,而造成家中氣氛不安;或因處於非常時期,對孩子的要求不自覺提高,以致於更難管教。如果爸媽試著先放鬆,並和孩子談談生活感想,表達自己仍然很愛他,抱抱他,也讓孩子知道自己需要安慰與擁抱,彼此都將從互相關心中得到支持。